网站首页 > 军事报道> 文章内容

“三个追求”:对军事新闻故事化表达的思考

※发布时间:2021-4-7 21:16:46   ※发布作者:habao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摘 要:军事新闻作为一种典型的叙事报道,不仅要关注“说什么”,而且要讲究“怎么说”,才能让受众快速进入故事情境,在交流与碰撞中产生情感共鸣。本文从故事写作的视角,探讨军事新闻故事化表达的方法径,旨在为军事记者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。

  一个好的故事包含了关于话题和议题的大量信息,如同层层绽放蕴意的芳华,它是透过一粒沙子窥看世界的方法。故事有意识地将信息、分析、情感融合在一起,通过具象的形式,把道理、经验展示出来,给人与思考。

  长期以来,军事报道在故事化表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出现了许多在军内外产生深刻影响的精品力作,如魏巍的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、穆青的《雁翎队》、江永红的《老山有个孙干事》等等。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可读性不强、不贴近受众等问题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道缺乏故事性,没有故事“包装”,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,导致有的受众对军事报道“敬而远之”。要想改变这一问题,就需重视故事性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作用。好故事千差万别、千姿百态,但它们都具备一些普适性的特征。掌握了故事写作的技巧和手法,好新闻便会“呼之欲出”。

  写作是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过渡。受众记住一部作品,往往是记住了印象最深的核心场景。“你能看多远,故事就能走多远”—如何在平淡中写出深刻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构故事场景,追求场景核心化,通过呈现画面,让受众身临其境,亲历叙事弧线的起伏。

  故事吸引人的一个关键是戏剧性冲突,冲突让故事产生并推进。冲突是故事叙述的核心,也是场景选择的核心所在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,与我们日常状态,形成了极其紧张有力的戏剧性冲突。这里面包含生与死的冲突、城市高速发展与生活突然按下暂停键的落差。这其中存在的一个个小故事,一点点小细节都可以被放大到镜头前面,新闻便不仅仅是事实的报道,更带来强烈的戏剧性冲突,由此增添了很多吸引人的场景。可见,衡量场景是否值得书写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:“场景里是否有冲突。”

  假设记者去写高热度的背景下,关注度相对较低的选题,即没有戏剧性冲突的故事场景,就需深入挖掘其中的情节,从受访对象和受众的双重角度思考,报道如何展开更具吸引力。

  场景本身就是故事。记者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,通过场景化文字渲染故事情节,创造出叙事的动感,把受众带入设定场景,让其产生感官的体验。

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,医务人员英勇,广大新闻工作者也冲在抗疫一线,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讲好抗疫故事。中网记者在《致敬,奋战在金银潭医院的他们》《军网记者走进武昌医院重症病房,体验抗疫一线工作强度》等亲历报道中,着重描写了重症监护室里,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,坚守抗疫一线,与新冠病毒殊死搏斗……简练而有力的场景设计,把受众瞬间带入新闻“现场”。

  非虚构写作大师盖伊·塔利斯说,他在写作的时候会变成所谓“墙上的苍蝇”。当你品读他的作品时,会听到一台小型摄影机在嗡嗡转动。记者要像“摄影师”一样思考,有还原新闻“现场”的能力。

  场景之所以生动,是因为有细节—构成文章的主要情境就藏在细节里。但是,并不是每个细节都能帮助构建场景,这要求记者仔细挑选出那些最能勾起受众关注的细节,来激活大脑中已有的,受众会利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场景,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感受。

  作者必须要搭建场景,只有在场景中,故事才能展开;只有拥有了故事空间,故事人物才能呼吸、、表演。

  文本具有多义性,好的写作都是多层次的。报道的成分越多、洞察见识越广,让人透视主题的窗口就越多,观点就越具有权威性。军事记者要深耕一个领域,追求文本多样化,从单一题材中寻找多层次故事,尽量力争情感与事理并重,让文章更立体、有厚度、有温度。

  好故事都有多个侧面,记者要学会使用多线索文本,深入挖掘故事线索,充分挖掘每一条线索上的细节,这些细节便构成了丰富的、立体的故事。为进一步生动讲述一线官兵牢记习嘱托、自觉投身强军兴军的奋斗故事,2020年,解放军新闻中心推出“在习强军思想下·我们在战位报告”全系列报道,派记者小分队深入习视察过的部队。站位高、角度新,将笔墨贯穿于人事线、空间线以及时间线。各个不同的情节线索互相交织出多样、立体的新时代强军故事。透过深入挖掘一线官兵的作战演训,备战打仗的主题在新变化中凸显—勇于和平积弊,以担当履行打仗。

  如果说可见事实是现实文本,那么潜文本就是在分析可见事实的时候,同时在阐述另一个潜在事实。写一个人,同时也是在写一群人、一个时代。第三十届中国新闻一等《活在表格里的牛》,是一个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,如何纠缠、错位且意味深长的故事:西海固地区,村里少数人家虚报冒领了扶贫款项。作者以小见大,透过“养牛骗补”的行为,了官僚主义、急功近利的政绩观。这篇报道的典型之处在于—故事是时代的一个意象,它带来的警示意义让人如鲠在喉:扶贫工作注重了“扶”的过程,忽略了效果的精准,国家投资扶持养牛的“好经”被念歪了。看完这个故事,受众纷纷表示:“把活在表格里的牛牵出来。”好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受众。

  这我们,好故事是对背景的书写。任何叙事都存在于社会的、经济的很多语境之中,记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,寻求故事的意义空间。全时代,需要记者仔细辨别真正有意义空间的好故事—故事里蕴含的信息是否足以让人“洞见症结”。

  文本情感分析,简而言之,是带着感彩对文本进行分析、处理。写故事,最重要的是打动。打动的根本是作者付出了真情感。美国“新新闻主义之父”汤姆·沃尔夫说:“是情感而非事实,最能吸引和振奋读者,这是大部分故事最终的内核。”

  受众在意作品中的事实,是因为感情的河流流淌在事实底下。心有所感,笔词。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,新闻写作的过程中,记者在表达的过程中,要加强对情感的运用,拉近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。

  新闻报道的风格是指记者的创作个性在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、能引起受众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。写作为什么需要风格?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史蒂芬·平克总结过两个原因:风格确保作者清楚传达信息;风格具有辨识度也更能吸引人。对军事记者而言,追求表达风格化,让故事更有代入感,是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重要抓手。

  人的如一招人喜欢,文风和故事协调同样如此。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风格、都有处世的方,用故事中“主人公”的方写其人,风格自然不会跳脱。

  2020年5月10日,中网推出抗疫长图漫画《新冠病毒:遇到PLA是种什么体验》。选题为当下热题,从新冠病毒的视角,把病毒“拟人化”,用可视化形式,展现人民军队抗疫的整个过程。庞大的内容、数据信息融入画面,极具冲击力,直观地将情感传达给受众,从而助其成为当前年度爆款。是对过往最好的证明,网友留言:“这次的宣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,形象生动又直观简约。”

  扬州发改委周冰图片

  同样的故事要素,可以用不同的风格表现出来。文风与故事要素—人物、结构、语言、情感等契合,受众才不会出戏。千篇一律的故事,记者如何写出风格?“我想邀你一起启程……”这是《写在第21个记者节—心有猛虎,细嗅蔷薇》一文的开头部分。记者以第一视角为线索,如音符般串起了星河、哨所、满月等意象,娓娓诉说军事记者的奉献与追求。情感在意象中得到,清晰且生动、克制且深情。风格化表达让人赏心悦目、意犹未尽。

  文章写作要有起伏:舒缓有时,急促有时。节奏对人的心理的感受是松是紧,落实到文字上,就是文字的密度—有限的文字里传达了多少能引起心理变化的有效信息。值得注意的是,节奏本质上是准确的问题,而不是音韵的问题。

  这我们,采访时,放弃一切控制原则,积累大量新闻事实;写作时,控制情绪,以一种非常富有表现力的方式传达主题思想。

  写作时运用故事技巧很重要,但决定军事报道好坏最关键的,还是平时的积累,正所谓“工夫在诗外”。提升立意、放大格局、提高境界应是军事记者孜孜不倦的追求。